《敦刻尔克》憑什么豆瓣打分8.6分少於92%戰爭片,還被彭博社誇上了天

 

現在絕大多數的內戰影片攝製的場面都很宏偉,都追求內戰的慘烈和激烈。比如說前一年公映的《狂怒》和《血战钢锯岭》。

諾蘭的《敦刻尔克》總算來了。

我們好,我是中國人民的老友張大戶

傑克哈迪:MMP

PS.原本尤其想看傑克哈迪的演出,結果臉就出來了三次,全程包裹的嚴嚴實實。諾蘭:“傑克哈迪如果一隻眼就能唱歌”。你給他這么多片酬就是為的是讓他幹那個?

《敦刻尔克》從殺青到公映一直關注度不斷,我們都想看一看克里斯托弗諾蘭究竟拍的是個什么模樣的戰爭片。張大戶我儘管並非“諾蘭神教”的人,但是做為一個影片發燒友和“湯老溼”的迷弟自然是無法錯失。

電影講訴的對後撤和失利的立場,跟我們頗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中國人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我也覺得有這時候後撤是為的是很好的留存他們,完全不顧自身的情形一味的剛正面才是可笑的行為。但是的確有許多不理性的人,指出後撤了就是懦夫,就是懦弱的表現。那個這時候我尤其想說一句“你行你上啊。”

爛蕃茄指數93%。Imdb打分8.4分。

儘管沒有宏偉的戰爭場面,但是電影表現的緊張感和壓迫感還是極強的。伴隨著一直短促、重複的背景音樂。彷佛定時炸彈通常的鐘表聲,還有時不時發生的心跳聲。每一人為的是爭取生存機會的拼竭盡全力,不斷在逃亡和回到之間的掙扎,還有面對未知宿命的無力感,還是刻劃的淋漓盡致。

電影的最後有一段英國皇家海軍大將軍決定留下來幫助法國人。我險些笑噴出來。諾蘭做為英國人的惡趣味,那個這時候都不忘譏諷一下法國人。

不過,我覺得法國人低估了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貢獻。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尊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捩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海戰的轉捩點是珍珠港海戰。但是絕大部分法國人卻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是愛爾蘭出席的阿拉曼會戰。那個就有點兒太自大了。至少我們從沒有說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捩點是李雲龍攻取平安縣城。

整部影片在國外公映的這時候,就被彭博社誇上了天,各式各樣好評之詞如雪片飛來。

首先說結論《敦刻尔克》是一部非典型性的戰爭片,也是一部非典型性的諾蘭影片。

thẻ   狂怒 敦刻爾克 血戰鋼鋸嶺